为活跃学术气氛,增进学科交流,提高科研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于2018年11月15日上午在语言研究所大会议室举行一年一度的高研演讲会。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做简单致辞后,由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王灿龙研究员和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副主任赵长才研究员分别主持本次演讲会。语言所六位学者就词汇、句法语义、修辞、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应用语言学等几个方面的相关问题发表了演讲。
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致辞
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王灿龙研究员主持
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副主任赵长才研究员主持
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姜南副研究员的报告“‘见’字新解——从‘见笑方家’到‘慈父见背’‘人见断绝’”考察了汉语史上先后产生又共存于中古的三个“见”字式“见笑方家”“慈父见背”和“人见断绝”,认为以往研究虽能说出它们的分别,却道不明它们的联系,结果难免造成对“见”字用法的误读和诸多解释困境。中古译经及其梵汉对勘则别开生面,有望厘清几个“见”字式间扑朔迷离的关系。它们相继出现,实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合流,即由表被动的狭义受事主语句向表状态的广义受事主语句派生扩展的结果,而前附于动词的“见”字,其意义虽渐趋虚泛,但作为语态标记的性质未变。这也符合跨语言的共性。
《中国语文》编辑部唐正大副研究员的报告“命题态度与主宾语从句不对称性初探”关注补足语从句与命题态度相关,即认为其(可能)真或假。主语从句在句法上为高度简缩的非定式小句,甚至向名词性特征靠拢;宾语从句则需要是定式小句,甚至允许出现主句现象,从而向主句性特征靠拢。宾语从句的强主句性特征可通过认知动词“怀疑”而更直观地显示出来。例如,“我怀疑[红队战胜蓝队] P”可解读为“偏信于P”,而“我怀疑[红队战胜蓝队]P的说法”或“[红队战胜蓝队] P值得怀疑”则“偏疑于P”,这是因为前者中,怀疑主体和P的言者合一,言为己出,故句法上偏主句性,语义则偏信。后二者中P或作名词的补足语,或自身呈现出名词性,其言者与怀疑主体分立,因而偏疑。这符合“说出即相信”的语用效应。
句法语义研究室完权副研究员的报告“笑的浮现——谈幽默隐喻的概念整合”研究了幽默隐喻的认知语义问题。他借鉴前人的框架切换说和不完全消解说,提出幽默来自于对整合、拓扑、网络、解包等概念整合优化原则“欲擒故纵”式的利用,分析了“他甜美热情得好像一颗爆炒栗子”“吃货就像一列火车,逛吃逛吃逛吃”“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等几个典型案例,认为说话人有意识违反整合原则造成认知框架之间的不协调不适当,使得听话人付出更多认知努力寻求关联,在不适感获得部分消解后换来笑的浮现。文章还据此对幽默隐喻进行了分类。
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肖晓晖副研究员的报告“也说《广雅》‘交,定也’条——兼谈‘交’作为时间副词的一种特殊用法”,考察了《广雅·释诂四》“交,定也。”一例。谭代龙《〈广雅〉‘交,定也’考》(《语言研究》2016年第4期)搜罗语例,通过辞例比勘,认为此处“定”是“必定”义,并进而断定“交”字之“必定”义广泛存在于中古时期文献中。他对谭文所列举的全部22例进行逐一分析,认为这些例子中的“交”都不应强行解释为“必定”,其中约一半的例子可以直接用“交”的已有释义或常见义来解释。因此,“‘交’有‘必定’义”一说仍缺乏坚实的证据。一部分例子中的“交”用法较特殊,后世似未见,用作时间副词,表示时间上的接近、急促,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酌情译为“即将”“立刻”等。“交”的这种意义和用法是从“交”的本义(“相交”)演变而来的。他认为,从语句意义中归纳词义固然是词义的基本研究方法,但由于句义对词义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容易给词义归纳带来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在归纳词义时一定要考虑词义的系统性,要参考词义本身的演变序列和脉络。
《新华字典》编辑室张洁副研究员的报告“‘坞’字读音试析”考察了“坞”字历史上和当今字典词典中的注音,并根据现实语音提出“坞”字当增加平声一读。“坞”字在历史上有两个读音,主要义项读阴上《广韵》安古切、《集韵》於五切;《集韵》有阴去又音乌故切。现代字典词典中,第一版《汉语大字典》注上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都注去声。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语感多有阴平一读。有两个原因:1.受声符影响误读;2.受Hollywood的影响。汉语以“好莱坞”对译Hollywood有其合理性,是音译兼意译。口语中“好莱坞”的“坞”字多读平声。因好莱坞的影响很大,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坞”的读音。因此,她建议增加“坞”字平声一读,义为“小型城堡”。
应用语言学研究室贾媛研究员的报告“精神障碍人群的语言研究——基于抑郁症患者的初步研究”借助修辞关系标注体系、言语行为标注体系、情感标注体系,对抑郁症患者的微博文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中具体考察了抑郁症患者微博内各小句之间的内在语义关系,即修辞关系 (Rhetorical Structure Relations),分析了抑郁症患者各类修辞结构关系的使用特征;言语行为(Dialog Act, DA)主要考察文本中句类的使用特点,为实现不同交际目的所采取的言语行为特征;情感表现考察微博整体表现出的外在情感态度与语句中所用词汇的感情倾向,并将其数据与正常人对比。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使用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的使用频率高于正常人,在修辞关系中,表现为连接关系使用的减少;在言语行为方面,抑郁症患者更多的对自己内心状态进行描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与正常人相比,微博互动较少;在情感方面,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消极倾向,对消极词汇的使用要远多于正常人,且情感不稳定,波动较大。该研究在开展抑郁症早期预警干预与在线诊断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演讲结束后,与会学者就上述内容与演讲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本次高研演讲会充分展示了语言所的科研实力,可以看到语言所学术研究的共同趋势和新的方向,是旨在打破学科界限,沟通各学科领域,进行更为广泛的跨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这样有利于开阔学术研究的视野,拓宽研究道路,推动语言所的学术研究朝着更深、更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