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20年高研学术演讲会于11月19日举行,共有6位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内容涉及现代句法语义、历史句法语义、词典编纂学、语音学等。语言研究所科研人员和博士生、博士后等共60多人参加了演讲会。
演讲内容:
句法语义研究室完权研究员的报告“话题的互动性”旨在使用自然对话语料,从交际互动与语篇视角来考察话题的性质。研究发现,无论是语篇话题还是句子话题,都体现出互动性。据此,可以将话题定义为:话题是由会话人在具体互动时空中共同协商构建的联合背景注意的中心。互动性是话题的根本属性,因为互动性是话题说明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从互动性中也可以派生出话题的给定性。相比之下,有定性却不是话题的必然属性。从互动性来看,汉语的句子恰是小型的语篇,汉语的语篇话题和句子话题本质上一致。
句法语义研究室刘探宙研究员的报告“汉语有主谓主语句吗?”指出,像“他去很合适”这样的主谓主语现象,早期语法书就有提到。但“主谓主语句”的名称,是结构主义语法时代学者仿照“主谓谓语句”的名称定名的。我们对文献中出现的800句主谓主语句进行分类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主谓主语句都和主谓谓语句存在两可分析的情况。多个证据表明,信奉动词中心、强调语言递归性的结构主义层次分析法,是“剥洋葱”式的分析模式,对于连续多个有做主语潜质的成分来说,层层向右剥离的“主谓谓语句”分析,才是符合结构主义核心理念的最佳分析法,而“主谓主语句”的分析思路在结构主义语法体系中不能和“主谓谓语句”的地位同日而语。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主谓主语的分析络绎不绝呢,因为这是说汉语的人根据朴素的语感和自然停顿所做的自然切分,这是主谓主语分析的本质。对言语法的提出,适应了汉语表达者这种讲求对称、等重的心理机制,利用松紧韵律对待句法,扩大了主谓主语的范围,甚至超出了主谓框架。可见不同的分析思路背后有不同的使用机制,体现了不同的理论秉持。
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姜南副研究员的报告“从指称到陈述——试探古汉语‘者’字结构的消亡”指出,语言中的指称成分和陈述成分可以相互转化。以往研究较多关注谓词性成分如何通过添加指称化标记,如汉语的“的、者、所、之”等,由陈述形式转化为指称形式。本文试将目光转向指称到陈述的演变,借助中古译经及梵汉对勘材料,探寻古汉语“者”字结构由盛而衰的过程和机制,认为“者”字结构的瓦解与“主之谓”结构的消失、“为VP”结构的涌现等语法格式的兴衰并驾齐驱,共同折射出汉语发展从指称到陈述的演变脉络。
《新华字典》编辑室张洁副研究员的报告“语文类辞书中文白异读处理方式的分析与探讨”介绍了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现状以及《审音表》对文白异读的规范,仔细分析了语文类辞书处理文白异读的方式,认为对文白异读的规范,语文类辞书是《审音表》的很好补充,应该根据语言发展规律并结合大众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审慎稳妥地进行审音、正音、规范,从而使普通话在新的时代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词典编辑室杜翔研究员的报告“《现代汉语词典》与科学家精神”讲述了汉语规范化与《现代汉语词典》、科学家精神与《现汉》的创新、丁声树先生体现的科学家精神等三个方面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迫切需要编纂一部规范化的、以普通话为主体的汉语词典。为因应社会的这一需求,语言研究所组织了语音、词汇、语法、词典编纂法等项目的研究,成立了词典编辑室,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组织人员准备。当前,我国辞书编纂同质化出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做学问”的要求,注重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自觉地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攻关,编纂适应社会发展、满足读者需求的辞书。丁声树先生是语言研究所老一辈学者为人为学的楷模,报告播放了词典编辑室制作的丁先生短片内容。
语音研究室方强副研究员的报告“发音生理研究及其应用——以发音逆推为例”指出,发音的生理在言语产生过程中处于神经层面和声学层面之间,是言语产生过程的重要一环。此外,无论是言语产生的听觉理论还是运动感知理论均认为言语的感知需要参考发音人自身的发音运动。因此发音生理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言语产生和感知的具体机制。发音生理数据的采集往往需要专门的采集设备,数据采集的规模受限、成本高,在有些场景中受条件的限制甚至无法采集生理数据。发音逆推是一种采用统计学习方法从语音的声学数据反推发音生理数据的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系统分析四种常用方法得到的逆推误差在关键发音器官和非关键发音器官上的分布,进而从损失函数和数据分布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种逆推误差分布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强调关键发音器官误差和非关键发音器官大误差的方法,改善了发音逆推的性能。
演讲结束后,与会学者纷纷就报告的内容和演讲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