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语言研究所2024年度“五四”青年学术演讲会综述

作者:周业兵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4-05-10
字号:

 

  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来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自1989年以来,每年举行青年学术演讲会。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学术演讲会,是展示青年学者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发现和培养青年英才的舞台。5月8日上午,2024年度“五四”青年学术演讲会成功举行。本次演讲会共有5名青年学者作了主题演讲,内容涉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古代汉语文字和词汇、汉语方言与语言接触、文献对勘、汉语语音的神经语言学实验等,学科覆盖面较为全面,具有一定代表性。演讲会由所长张伯江研究员主持,70余名科研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参加。

 

 

 

“正”快,还是“偏”快——实验的方法

报告人:张帆 助理研究员

(句法语义研究室)

  一系列相互印证的证据表明,汉语句子是由松散的组块组合而成的,且组块的组合可以超越结构主义语法和形式句法视为根基的层级句法结构,实现跨层组合。以“我们先读论语孟子”为例,该句有两种切分方式:“我们先读/论语孟子”和“我们/先读论语孟子”。前一种切分方式符合汉语停顿前后等重的规律(半逗律),沈家煊(2019)将前一种结构称为“正对”,后一种结构则称为“偏对”。报告指出,根据层级句法结构,正对只是韵律结构而非句法结构,汉语使用者不会按照该结构理解句子。因此可以预期,若进行理解任务,正对的认知加工难度应当大于偏对。而根据扁平句法结构,正对不仅是韵律结构也是句法结构,汉语使用者可以按照该结构理解句子。因此可以预期,正对的认知加工难度不会显著大于偏对。本次报告的句法实验基于两种不同的理论预期进行设计,用以验证层级句法结构和扁平句法结构哪一种更符合汉语事实。当前研究仍在进行,本次报告介绍了实验总体设计,并分享了测试句的编写经验。本项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沈家煊(2019)在《超越主谓结构》中提出的“对言语法”理论和张伯江(2021)在《复杂句式的扁平化——纪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中提出的“扁平句法结构”。

 

(张帆助理研究员)

 

  刘探宙研究员点评:在汉语的语言表达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人们倾向于使用对称的句式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体现在民间俗语中,也深深植根于古代的诗文韵文之中。林庚先生将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称为“半逗律”,它体现了中国人在表达时喜欢在句子中间稍作停顿的偏好。然而,自《马氏文通》引入西方的主谓概念后,我们开始强调逻辑上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切分。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人在组织语言、传递信息时,是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中对称心理习惯的影响,还是更倾向于契合西方的主谓逻辑性?当前这项实验的目就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该问题关乎汉语的本质,以及我们分析和解读汉语材料的方式,具有突出的意义。本实验设计合理,可以预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关于实验中的一些细节,如右偏对的理解是否恰当,还可进一步考虑。

 

  (刘探宙研究员)

 

  释甲骨文“保(褓)”字的两个异体

  报告人:连佳鹏 助理研究员

  (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

 

 

 

(连佳鹏助理研究员)

 

  王志平研究员点评:出土文献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视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初期识词考字的红利正在逐渐消耗,容易认识的字词已经基本认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而这些硬骨头正是影响理解文义句义的一个又一个障碍。连佳鹏博士一直致力于古文字笔画层面的构形研究,他今天报告的这篇论文也是从细微处着手,注意到了“保(褓)”字的两个异体,一个保留绳索,一个脚部上勾的特征,并结合卜辞辞例,论证比较充分,观点鲜明。文章中B、C这两个字形考证比较可信,D形脚部上勾这个特征甲骨文“巳”字同样具备,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将D释为“巳”是不是在卜辞中能讲得通,还可以继续研究。

 

(王志平研究员)

 

五屯话的多功能虚词“□”[a]

报告人:张竞婷 助理研究员

(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

  处在甘青地区典型的语言接触环境中的五屯话,其语法体系具有显著的藏缅语或蒙古语系语言的特征。五屯话的语音形式“□”([a])具有多种句法语义功能,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首先,用作副动词标记的[a]可以在单句中连接谓词,编码普通话中的述补结构、“助动词+动词”结构的语义关系,或连接主从句,表达假设、让步、承接等语义关系。其次,与名词性成分组配的[a]可以作离格标记,位于方所、时间名词之后,表达处所源点、时间起点或来源。[a]还可以作为话题标记附在话题之后。最后,不能独立使用的[a]组合成“看□”([khana])、“塔□”([thaa]),分别具有比较格标记和界限格标记的功能。[a]所标记的语法范畴和所处的句法结构在甘青地区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中都有对应,[a]的句法分布和语义功能主要是受安多藏语和周边蒙古语族语言底层干扰的结果,具体的形式来源和演变路径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张竞婷助理研究员)

 

  祖生利研究员点评:五屯话自陈乃雄先生于1982年介绍以来一直作为典型的语言接触的案例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价值不言而喻。张竞婷助理研究员自硕士阶段就开始关注甘青地区的语言接触现象,多次结伴或独自前往开展田野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语料,也培养了对语言的感性认识。该报告围绕五屯话的多功能标记形式[?a]展开,细致描写其句法分布和语义功能,同时,注意对比周边的汉语方言和藏缅语、蒙古语族语言相应的句法表现,资料丰富,视角开阔,在对比分析时注重综合宏观的系统结构和具体的标记形式两方面,尝试探求[a]的语法化路径和来源。该报告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功底和丰厚的积累,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多结合汉语历史语法的资料,将历史语法和方言研究很好地相结合。

 

(祖生利研究员)

  

语言和大脑的分形之美 ——从跨频带耦合机制探究语言的层级预测编码特性 

报告人:赵彬 助理研究员

(语音研究室)

  语言和大脑的分形之美在于两者高度灵活性和复杂性背后统一的内在秩序。从单词到短语再到句子,从单个神经元到神经元集群再到神经网络,语言和大脑的分形结构都表现出了跨越时空尺度的层级性和递归性。不难发现人类作为大自然表达自我的分形产物,在制造自我表达的工具(语言)时,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分形结构。正如朱德熙先生所言,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保持一致。语言的生成通过一套固定的规则,在不同尺度下逐渐细化,使得我们对宏观概念的把控之中又不失对细节的表达。而大脑利用不同频率的神经振荡,通过跨频带耦合机制,整合了不同时空尺度和韵律节奏的语言单元,有助于神经网络在不同层级之间传递和整合信息,实现语言的并行加工处理。此外,自下而上的感觉驱动与自上而下的认知调控之间的双向互动,使得大脑能够在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语音信号之时又不失其稳定性,是维持语言表达多样化的关键神经机制。

 

(赵彬助理研究员)

 

  李爱军研究员点评:本研究从语言和大脑的高度灵活性和复杂性出发,从哲学的视角探讨了两者内在统一秩序背后的分形之美,展现出宏观的视野。在实验设计方面,巧妙构造了句法和韵律结构不对应的实验句以及词序置乱的无意义句子,对比考察了句法或韵律的层级性对在线认知处理的影响,思路比较巧妙。此外实验还同时收集了眼动、脑电和语音的多模态数据,发现了不同脑区存在的频率组合方式,并通过跨频带耦合机制将语言单元整合为统一的语义表征,并由此提出了语言加工的层级预测编码模型,将语言分形特征与神经信息加工机制联系起来,为语言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

 

(李爱军研究员)

 

吐火罗语B佛经残卷与汉文佛经对应关系浅析——以THT107为例

报告人:牟烨梓 编辑

(《中国语文》编辑部)

 

  本报告以吐火罗语B文本THT107中Nandā和Nandabalā献乳糜的故事为例,考察吐火罗语B佛经文献与相关梵文本(吉尔吉特本)、汉文佛经(《佛所行赞》《佛本行集经》《众许摩诃帝经》)之间纷繁复杂的对应关系。报告旨在探讨吐火罗语B佛教文献与汉文佛经对比研究的可能性,以及目前开展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牟烨梓编辑)

 

  刘祥柏研究员点评:吐火罗语B是古代龟兹地区(今库车地区)通行的语言。历史上著名的高僧鸠摩罗什即来自龟兹,梵汉兼通,这在当时应该不在少数。西域众多来自印度、犍陀罗等地的高僧都曾参与过汉文佛经的翻译。如果早期出土文献里有不同语言之间语言接触的个案资料,是很值得研究的。为了避免类似“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不在中国”的困境,本次报告从汉语语言学的角度对研究古代印欧语与汉语的语言接触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对勘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考察与思考。

 

(刘祥柏研究员)

 

  自由讨论阶段,潘雪莲副研究员、姜南副研究员、刘祥柏研究员等针对报告人演讲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关问题和建议,5位演讲者进行了积极回应,研讨交流氛围热烈融洽。所党委书记余新华对全所青年学者给予勉励,期望青年学者“致广大而尽精微”,具有将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科研自觉,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学研究。

 

(自由讨论阶段部分发言人)

 

(演讲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