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举办2025年度高研学术演讲会。演讲会由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王锋主持,来自语音研究室、方言研究室和词典编辑室的5位科研人员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语音研究室李倩副研究员在题为“AI语音识别技术适老化优化的可能方向——来自CASS-AGING成人语音老化数据库的证据”的学术演讲中以老年人语音识别的实际案例为开篇,揭示了当前主流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的突出瓶颈。由于现有AI语音识别模型的训练样本多以中青年语音数据为主,未充分考量老年人与中青年在语音上的系统性差异,导致模型难以适配老年群体的语音特点,识别准确率与稳定性显著降低,严重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应用拓展。
基于这一现实瓶颈,演讲进一步展示了依托大规模成人语音老化数据库(CASS-AGING)挖掘老年与中青年语音具体差异的实践探索,以及这些研究成果在AI语音识别技术适老化优化中的应用前景,清晰彰显了语音学基础研究赋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学科价值。演讲集中呈现了基于老龄化社会的语言技术服务需求,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共鸣与热烈讨论。

语音研究室曹梦雪副研究员围绕“方言—普通话环境下声调范畴习得机制的建模研究”进行学术演讲,介绍了在混合语音环境中声调范畴的形成机制及其计算建模探索。该项研究采用普通话与昌黎方言的成人语音数据,通过双层自组织网络(SOM)构建“音系—语音”级联模型,模拟儿童在“方言—普通话”并存输入环境下的声调习得过程,以期深入理解跨系统语言环境中范畴化学习的动力与限制。
研究显示:早期学习高度依赖语音相似性,而高级范畴化必须通过音系知识引入“自上而下”的规约力量,以克服跨系统的干扰并实现多维特征的整合。研究结果表明,范畴化并非单一维度的聚类过程,而是多层次知识结构在交互中的不断重组。在混合语言环境中,虽然语音输入条件复杂,但音系知识的逐步建立与反向约束是儿童实现稳定声调范畴的关键动力。该研究从计算建模角度揭示了方言区儿童声调习得的潜在机制,也为理解真实语言环境中“音系—语音”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支持。

方言研究室夏俐萍研究员在题为“浅谈民间方言研究”的学术演讲中讲到,民间方言研究在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民间研究者在方言研究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情感优势和身份优势,他们记录的大量词汇、童谣、谜语和俗语等语料,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达。但由于缺少系统的语言学训练,多数民间研究者在方言的注音、书写以及释义与解读等方面,需要专业学者提供帮助。专业学者也可以与民间研究者共同开展对方言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应用工作,如与方言文化有关的词汇搜集、整理、配图等;以方言为载体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方言—普通话”转写和摄录等;地方博物馆、展览馆的布展及解读等。打通专业学者与民间研究者之间的壁垒,可以使汉语方言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词典编辑室侯瑞芬研究员在题为“词典编纂视角下的兼类数量原则”的学术演讲中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计量分析呈现了目前词典中兼类标注的实际面貌,指出汉语兼类的整体趋势是基数大的词类兼类比例低,基数小的词类兼类比例高。这一分布格局体现了语言系统在经济性原则与词类功能稳定性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此基础上,侯瑞芬研究员从理论依据、操作标准和实际应用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兼类处理中的“数量原则”,既重申了词典编纂中坚持数量原则的必要性,也说明了词典编纂中是如何贯彻数量原则的。她最后提出,理想的词类体系应兼具理论的严谨性与应用的灵活性,既要反映汉语特性,又能服务不同领域的多元需求。兼类问题的探讨并非要追求“非此即彼”的答案,而是希望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动汉语词类研究的深入发展。

词典编辑室杜翔研究员作了题为《词语的形义、音义适配》的学术演讲。他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汉语词汇形义、音义适配的类型,即:(一)形义适配(有分儿/有份儿,人形/人型机器人,后备箱/厢,熔化/溶化/融化,品位/品味);(二)音义适配(拚却/拼却,黏人/粘人,比画/比划,啊/哦,古诗文读音);(三)异形词分化(板块/版块,翔实/详实,凝练/凝炼);(四)误用与创新(厎定/底定/砥定乾坤,豆蓉/豆茸)。
杜翔研究员指出,作为词汇大厦的工程师,词典工作者应特别注意词语形音义的变化,准确描写形义、音义适配情况并引导词语的运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发扬老一辈辞书人的精神,聚焦社会语言文字热点,做好辞书工作,在新时代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5位学者演讲之后,参加会议的科研人员与演讲者进行了探讨交流。

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王锋在总结时讲到,本次学术演讲选题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有助于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对话、交流,有利于科研人员立足于各自专业领域,提炼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语言学研究议题。要持续打造所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跨学科融合发展,带动青年学者学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