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言政策与规划
近十年来,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成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一大学科增长点。2021年近百篇的发文量是八个次类研究中最多的,也正展示了这一方向研究的兴盛之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语言治理、语言能力、领域政策等是本年度的热点。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民族教育研究》第2期和第4期,刊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研究”专题,各三篇文章。第2期,王本华《把握课程理念,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分析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课程理念和教材特点,提出了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思路和建议;杨显东、李乐《以“推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维度与实践路径》从学理上深入剖析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王国华《藏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使用扎根理论自下而上地构建了藏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体系。第4期,王海波、苗东霞《少数民族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移动学习研究——以哈萨克族农牧民为例》分析了哈萨克族农牧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过程中的现实困难以及移动学习作为一种解决途径的可能性;李瑞华、徐福、陈婷丽《我国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干预与实践思考》基于儿童早期语言干预理论与干预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与实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就相关政策的推进与转型、实践探索的过程与成效进行梳理分析;罗兰兰、侯莉敏、张义宾《壮族村落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发展及其城乡差异累积效应》指出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村落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发展的支持和监测力度,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的支持网络,以早期阅读为抓手,加强贫困地区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建设。此外,在其他杂志,陈丽湘《论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 认为新时代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充分重视经济转型对语言文字提出的新需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民族地区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保障;李志忠、任晔《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母语良性传承——用事实回应郑国恩的伪学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 分析了人口流动与新疆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提升的密切关系;张军《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与经验》(《民族语文》第6期)指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治区实际、助力发展、面向未来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之路,取得的成功经验体现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发展为动力;杨晓玲《语言环境对高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影响研究》(《汉字文化》第7期)发现宏观语言环境与微观语言环境同样重要,提出了在"教"与"学"两方面利用环境优势提高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效果的建议。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语言国情”专栏第5期,周庆生《论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共同体》描述解释了古代中国通用汉字共同体、近现代通用语言共同体的形成及演进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国家通用语言共同体的内涵、结构和外延;张建民《以语音教学新模式提升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指出依据国家通用语言的自身特点,建立起以构建声调心理表征为主导的语音教学新模式可以高效地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语言治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语言国情”专栏有3期聚焦于此。第2期“语言治理与国家治理”专题,周庆生《实现“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的伟大愿景(代主持人语)》认为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愿景,是各个民族的共同期盼;戴曼纯《语言政策与规划理论构建:超越规划和管理的语言治理》以语言规划、语言管理和语言治理为核心构念,系统阐述了它们的演变和理论贡献;杨磊《中国古代书写与国家治理简论》从行政文书、书写活动、书写的媒介和手段、汉字的特性、书法艺术等多个角度,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古代书写与国家治理之间的丰富内涵和张力;王春辉《历史大变局下的国际中文教育——语言与国家治理的视角》从大历史视角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大变局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成就、现实挑战与未来策略。第3期,“全球语言治理”专题,沈骑《全球语言治理的三大问题(代主持人语)》的主持人语分析了后疫情时代全球语言治理的三大问题,即语言互通、语言权利与语言资源问题;王亚蓝、刘海涛《国际通用语发展演变的特点与模式——以拉丁语、法语和英语为例》以三种语言的兴衰史表明,国际语的演变并非是偶然随机的语言兴亡与更替,而是遵循某些演化规律的;张治国《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语言问题研究》探讨了国际组织参与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国人才难选等现象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张四红、刘一凡《中国与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语言类型及治理》依据几个参数,将跨境语言分为区域对称型、区域不对称型、国际对称型、国际不对称型等四类,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规划和方案。第6期,方小兵《从文明语言到语言文明:论“语言文明”概念的层次性》分析了语言文明概念的3个层次,即礼貌语言体现的语言文明、典雅语言体现的语言文明、本土术语与知识体系体现的语言文明;王玲《城市语言治理规划观的基本内涵及实施过程》指出城市语言治理规划指的是城市语言生活治理规划,其具体实施的过程通过问题维度、理论维度和治理维度展开。
《中国语言战略》第2期“语言治理”专题,李晶等《中国共产党外语教育的初心和使命(1921—1949)》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开展的外语教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何山华、朱凯《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外语选用策略:权力关系视角》基于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语言选择的分析,从权力关系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外语选用策略;王亚敏等《突发事件下公共标语的语言特征及与接受度的关系》以新冠防疫期间的公共标语为研究对象,从五个维度对标语的50个语言特征展开定量和定性分析,厘清了其具体手段,并探讨了标语语言特征与其接受度之间的深层关系;杨荣华、宋楚婷《南京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语言文明考察》基于售票员和购票者的会话,从"合体、合形、合境、合态"四个维度探析其中的语用礼貌表征及机制,提出语言不文明治理的可能对策;于蓉等《在莞壮族外来人口语言能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了在莞壮族外来人口的双语能力,以及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来莞时间、老家所在地、认同等社会影响因素。
著作方面,王春辉出版了《语言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月),汇集了作者近几年在语言治理理论和领域实践层面的相关思考。
(三)语言能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语言国情”专栏第4期,“国家话语能力”专题,赫琳《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四个维度》分析了强化议题设置、注重话语体系建构、调适话语表达、实现话语传播策略的突围等四个方面;苏金智《国家话语的生成传播与管理能力及其提升》通过国家话语的生成能力、传播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三个国家话语能力核心要素,分析当前中国的国家话语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的途径;沈骑《语言规划视域下的国家话语能力建设》将话语规划基本内容分为话语本体、话语地位、话语教育、话语声誉、话语翻译和话语技术6个方面,并从资源体系、评价体系与生态体系3个维度提出国家话语规划的三大目标。
《中国语言战略》第1期“国家语言能力”专题,尹铂淳《亲属隐喻:一种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讨论了作为一种话语策略,亲属隐喻巧用亲属关系,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倪福诚、韩亚文《从新冠疫情防控看中国应急语言能力建设》介绍了我国应急语言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语言教育政策”专题,尹小荣、巴特勒·努尔兰《新疆贫困地区学前儿童通用语词汇习得状况》发现学前儿童的词汇发展水平在不同年龄段呈现出显著差异,从词汇习得的宽度来看儿童的概念认知受客观经验的影响,儿童的语言习得随贫困程度的加深而受到更大的影响;邵雪梅、齐汝莹《中国高校外语思辨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基于调查尝试提出思辨教学层级和思辨教学发展理论框架。第2期“语言能力”专题,王玲、许肖倩《家庭结构变化与城市90后方言能力的发展》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家庭类型、家庭通婚结构以及抚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对90后群体方言能力、方言使用状况的影响;俞玮奇、张璟玮《大城市涉外语言治理能力建设方略研究——基于疫情防控事件的分析》发现我国大城市在涉外语言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对多语资源掌控能力不足、多语意识亟待加强、政府多语话语缺乏影响力、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杨金龙等《城市新移民的方言能力、方言态度与社会融入——以重庆为例》显示重庆城市新移民的方言能力存在组间差异性,并从地区语言治理和话语规划两个方面给予相应的调适建议。
《中国翻译》第4期刊发“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专题。任文、李娟娟《国家翻译能力研究:概念、要素、意义》尝试提出国家翻译能力的概念定义和构成要素,并分析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杨枫《国家翻译能力建构的国家意识与国家传播》认为国家意识是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逻辑起点,国家翻译传播是国家翻译能力建构的现实旨归;蓝红军《国家翻译能力的理论建构:价值与目标》指出建立创新多元的认识框架,研制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国家翻译能力研究的主要理论目标。《外国语文》第4期刊发“国防语言能力”专题,肖蓉、梁晓波《军事语言能力指标体系建设研究:美国和北约的经验与启示》从研发背景、测评目的、评价标准、考试实施等方面对比了美国和北约的军事语言能力指标体系建设;焦新平《从旗舰语言计划看美国国防语言能力建设战略与举措》介绍了旗舰语言计划的历史、举措和对我国的启示;庞超伟和张探《基于任务需求的维和部队跨文化能力测评模型构建》构建了含有知识、态度、技巧、意识四个模块,下辖11个具体评价要素的维和部队跨文化能力测评模型。
此外,李宇明《试论个人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对个人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辨析和思考。
著作方面,“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丛书”开启,文秋芳、杨佳的《新中国国家语言能力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0月)和董希骁的《罗马尼亚国家语言能力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0月)出版。
(四)领域语言政策
《语言战略研究》第2期刊发“高校语言政策”研究专题,1篇“主持人语”、5篇文章、6篇“多人谈”。主持人赵守辉《高校语言政策与实践:语言规划的前沿课题》从历时和共时、国际与国内的视角将高校语言政策和实践列为前沿课题;程京艳《东亚和西方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研究与实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比了东亚和西方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多个方面;林晓《新世纪欧洲高校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发展研究》探讨了欧洲高校EMI的缘起、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中国的启示;张振达和李文龙《法律英语教材及课堂媒介语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法律英语教学媒介语的主要问题为教材与课堂脱节、课堂与教学目标脱节;邱译曦和郑咏滟《日本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的语言政策和规划》揭示了在语言信念、实践和管理3个维度上,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在中观层面实施过程中不同语言间的冲突与竞争,反映了政策意图和政策实施之间的潜在矛盾;宋旸和Angel M.Y.Lin《来华留学生教学语言的超语实践研究》发现现有汉语授课国际硕士课程设置需进一步加强对学术汉语学习的支持以及对全球知识生产不平等的反思。“多人谈”板块,文秋芳、陈坚林、柯安竹、赵蓉晖、高雪松、彭剑娥等学者《“高校语言政策”多人谈》讨论了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挑战、要重视外语教材史研究、香港特区语言教育规划得失、发挥高校语言政策在高级人才培养和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大中华区高校非通用语语言教育发展、高校双语教学政策与实践思考等话题。同期的“语言生活研究”专栏,还刊发了王晓梅《多语背景下的马来西亚语言规划历程与思考》通过回顾建国之后的语言规划历程,认为马来西亚英语教数理政策的失败原因主要是政策制定者忽略了马来西亚诸多民族语言的内在价值。
《中国语言战略》第2期“国际组织语言政策”专题,方小兵《主持人语:超国家层面的语言规划研究》勾勒了超国家层面的语言规划的历史和现状;方小兵《国际组织多语制的困境与对策——《联合国系统使用多种语言情况报告(2020)》解读》对该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为中国增加高层次国际公务员和更好地在国际组织中维护自己的语言权利提供参考;邬美丽《联合国语言地位规划历史演进(1946—1973)》发现联合国正式语言的选择与诸多因素相关,并归纳了联合国语言地位规划的演进模式;杜宜阳、张日培《联合国对职员语言能力要求的政策分析》通过分析联合国相关语言政策,探究国际组织对员工语言能力的具体要求与发展趋势;张琛、赵蓉晖《基于语料库的东盟共同体语言政策研究》发现东盟共同体实行单语制,注重语言的沟通交流功能,其多语学习效果不明显;阿衣西仁·居马巴依、赵留《上海合作组织语言政策的驱动因素》观察上合组织大学的语言教育状况,了解上合组织在处理现实语言问题中的政策实践,进而对影响上合组织语言政策的动因加以分析。此外,赵运《全球健康治理中的国际组织语言政策——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例》(《外语电化教学》第6期)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出发,阐释世卫组织开展语言工作的社会动力,分析世卫组织语言政策的内容和形态以及语言政策在实现组织目标和愿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提炼国际组织语言政策的普遍性特征。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第1期“海外华文教育政策研究”专题,赵雅斐、王祖嫘《马来西亚非华裔中文学习者的中国形象认知研究》通过对当地高校非华裔中文学习者的调查,从多个维度探究其中国形象认知状况;何洪霞《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历时研究》分析了新加坡华文教育规划的三个时期。第2期“应急语言研究”专题,李宇明《语言应急说》对应急语言服务做了新阐释,王海兰、李宇明《试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应急语言服务需求》指出大湾区应急语言服务的主要需求包括应急语言服务产品、应急语言服务活动、应急语言服务机制和应急语言人才与应急语言学学科建设等;魏家齐、朱伟、王春辉《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风险沟通》探求风险沟通能力提升路径,明确不同风险的沟通方式,以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陈练文《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中国应急语言服务需求分析》认为政府和公共管理服务应按照个体需求的紧迫性、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以及公共服务的可替代性这三个原则;郑璇《听障人群应急语言服务需求调研:基于访谈文本的质性分析》发现听障人群的应急语言服务需求总体上较为迫切,对现有应急语言服务的满意度有待提升,其应急语言服务需求背后是日常沟通需求;滕延江《应急语言产业的战略规划与建设》倡导开展应急语言产业规划,从五个层面完善我国应急语言产业布局,做好应急语言资源储备;肖俊敏《土耳其灾害应急语言服务项目实践及启示》探讨了土耳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建立背景、发展模式、运作机制和成员管理方式。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中国特色外语教育”刊发三篇文章。郝兴跃和尹枝萍《英语还是邻国语: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外语规划研究》提出适合边疆民族地区的三种外语规划模式;薛庆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从教学向教育过渡的思考》对课程、教材、课堂教学等主要环节的改革提出若干设想,并针对多数高校阿拉伯语专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应对之道;孙怡、宋灏岩、姚京明《从国家间互动关系看中国内地与澳门高校葡语教育演变:对多元化路径的探讨》尝试建立了“外语专业建设”与“中国和外语对象国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总结出国际关系在外语专业建设中具有定位、定向、定质、定量的功能。《教育语言学研究》2021年辑推出语言政策规划与教育研究,霍艳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政策内涵与发展愿景解析》介绍我国英语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英语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分析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政策内涵;王陈欣《法国双语教育规划及对中国的启示:以中文国际班为例》借助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科的理论与分析框架开展个案研究;朱雷《政法类高校法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认为培养模式上需要遵循时序性,主次有别。
《江汉学术》的“领域语言研究”专栏出刊1期,第4期两篇文章。魏晖《再论语言资源、语言资源观及语言资源管理》对三个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语言资源管理的五项原则;尹小荣和李娜《聚焦家庭语言规划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脉络与方法》发现FLP的理论反思尚显不够,量化研究的严谨性仍需提高,质化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还需提升,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应更丰富。
(五)其他专题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有两期刊发了“语言政策与规划”专栏。第1期三篇文章,陆俭明《语言研究要多做些实事同时一定要有时代意识》提出当今语言学研究应注重持续深入挖掘语言事实,加强语言应用研究,树立时代意识,关注人工智能发展提出的新需求,特别是研究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与汉语本体研究的接口问题;赵世举《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开拓发展的策略及路径》论证了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开拓发展的五大策略及路径;高雪松、康铭浩《国外语言政策研究的问题和路径》梳理国外语言政策研究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了其中的"何事""何时""何因""何人""何路径"五个问题。第2期两篇文章,李宝贵和李辉《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要素及提升策略》提出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六个要素和提升的六大着力点;王立非和任杰《跨国语言管理的国外研究现状分析(1979~2019)》对近40年国外跨国语言管理研究现状进行定量统计与分析,发现了5大问题并提出了建议。第2期还有一篇综述文章,即陈练文和李信《基于文献计量的语言政策与规划学科溯源与热点研究》。
《中国语言战略》第1期“日本语言规划”专题,井上史雄《新方言、城市化与语际方言学(英文)》利用方言调查和互联网检索来分析新方言和语言标准化的一些具体案例;朝日祥之《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语言战略挑战(英文)》介绍了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语言调查的两个关键概念并介绍了"外来词释义"项目;包联群《新冠疫情初期的日本语言景观》呈现了新冠疫情初期实施的田野调查及媒体资料,表明了日本应急语言景观的潜在服务功能;黄安琪、黄小丽《杭州与京都旅游语言景观中的第二外语比较研究》基于场域理论探讨杭州与京都旅游语言景观中的第二外语的异同;王璐《国家建设视阈下的简易日语规划》立足于三种考量下的日本国家建设发展,分析不同时期简易日语规划情况;陆缇《日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和当代日本的语言认同》认为英语外来词的使用和日本的语言认同甚至成为日本社会群体的冲突性话题。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第1期“语言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徐浩《“变体系统性”与“应变适应性”相结合的政策构想》再议英语国际语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启示;安丰存、赵磊《语言的资本属性》认为语言的多元价值属性凸显出来,成为一种综合的资本;郭书谏、沈骑《濒危语言保护与语言规划:以苏格兰盖尔语战略规划为例》从地位、本体、习得、使用、声望五大领域评析盖尔语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历史背景、战略举措与实施效果;卡地力亚、王文斌《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英语学习态度调查及对比研究》考察汉考汉、民考汉、双语类这三类语言学习背景不同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及差异,并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及启示;高玉娟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语言接触研究的进展、主题与趋势》对1978—2018年语言接触领域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有所发现;李甲等《语言政策与琉球语的衰亡》指出琉球语复兴运动的前景不乐观。
《外语学刊》第1期刊发“语言政策研究”专题,施建军《从汉字词汇的使用看汉字在东亚国家的前途——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考察》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原先废除汉字的原因正在逐步消失,只要条件成熟,汉字在这些国家的前途是光明的;兰强《从独尊到废除:汉字在越南的命运》认为汉字被替代,是越南民族—国家意识上升的产物,是精英共识的结果,更是底层民众参与国家建构的内在需求;史维国、张烨《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从语音、词义、语法角度探讨日源外来词汉化的规律,进而明确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融入及定型的特点。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在“对话大家”栏目刊发了对中国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军人物李宇明(《新世纪20年的中国语言规划》)的访谈。
著作方面,周庆生的《论语言政策规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月)、戴曼纯的《语言政策与二语习得研究》(人民出版社,9月)、王玲《家庭语言规划视角语言传承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6月)、李俊宏的《公平视角下欧盟多语化语言政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2月)、陈月娥的《从文化苦旅到凤凰涅槃——日本汉字问题与语言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月)等出版。另外,“语言规划经典译丛”出版了赵守辉、钱立锋翻译的《语言规划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8月),“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丛书”出版了林洁翻译的《语言政策与政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0月)。
本篇作者:王春辉 董洪杰 张振达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购书二维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