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3:现代汉语词汇学及辞书学研究综述(四)

作者:储泽祥、解竹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4-12-16
字号:

 

三、现代汉语辞书学

  (—)释义研究

  2022年度释义研究仍是辞书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同类词的释义研究、个别词的释义研究、释义模式研究、释义符号研究以及与释义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1. 同类词的释义

  谭景春《〈现代汉语词典〉对“满+名”等条目的修订——兼谈词典收词、释义的系统性》(《语文研究》第3期)一文通过分析“满+名”双音词的结构、词义及句法分布发现,这类双音词分属不同的构词系统:“满腹、满面”等是文言用法的留存,是述宾动词;“满口、满门”等是现代汉语中的自由组合,是定中名词。因此,两类词的词典释义应区别对待,采用不同模式。齐红飞、王东海的《同功能同模式下传信副词的系统化释义研究》(《辞书研究》第6期)从词典编纂学角度,运用传信范畴理论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张志毅主编)和《新编国语日报词典》这三部词典中的传信副词在传达“断言”“释因”“推测”等五大传信功能时的释义情况,指出其可优化之处,并利用同功能同模式理论为该类词释义的系统性修订提出建议。相关研究还有袁世旭、郭佳兴的《汉语语文辞书释义对比研究》(商务印书馆),朱俊玄的《汉语介词句法位置与韵律的互动——兼谈对语文工具书的启示》(《辞书研究》第2期),王建莉的《〈汉语大词典〉“通草”组释义系统匡补》(《励耘语言学刊》第1期),王楠的《“年纪”和“年龄”的异同及在亲属词等释义中的使用分析》(《辞书研究》第5期)等。

  2. 个别词的释义

  华学诚的《以“一”为例谈谈〈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修订》(《语言研究》第4期)与旧版本对照,整理了《汉语大词典》修订本对“一”义项的增删调整以及对释义内容和表述的修改等情况,指出修订本存在旧版本误列义项没有删除、收录了无关同形词等问题,为词典的下一步修订提供参考。同类研究还有郑泽芝、宋伯雯的《基于语言使用实态的心理动词“爱”的用法与词典义项划分研究》(《辞书研究》第3期),熊加全的《〈汉语大字典〉释义失误指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2期),卜宇钦的《〈汉大〉“戟手”“壶手”考辨》(《辞书研究》第5期),李灵玢、李尔钢的《“卢鹊”与“卢鹊喧”——〈汉语大词典〉修订札记》(《辞书研究》第2期),张干的《“列观”训解——兼正〈汉语大词典〉“列观”条》(《辞书研究》第1期),王晓燕的《量词“根”的词典释义探讨》(《辞书研究》第2期),魏兆惠的《〈现代汉语词典〉“琚”的注释商榷》(《辞书研究》第4期),以及陈孝玲、莫育珍的《词汇语义比较与少数民族语言词典的编纂——以侗台语的几组词为例》(《民族语文》第3期)等。

  3. 释义模式

  王迎春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名词比喻义的两种主要释义模式——“像……”和“比喻……”》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名词比喻义的两种主要释义模式“像……”和“比喻……”进行了比较,细化分类,详细阐释了使用条件,并指出“像……”和“比喻……”分别倾向用于相似点语义类型为形状和性质的名词比喻义中,为两种释义模式在词典释义上的优化提供了参考。针对释义模式的研究还有李琪、李红印的《汉语学习词典单双音同义动词释义模式区分度的实证研究》(《汉语学习》第5期)和王迎春的《〈现代汉语词典〉转义处理方式——以“指”类提示词相关义项为例》(《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第34卷第3期)。

  4. 与释义相关的符号

  谭景春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双斜线“∥”在使用上的改进》[] 详细说明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双斜线“∥”在使用上的两点改进及改进后所解决的问题:创建“(-∥-) ”符号解决了一个条目中有的义项可离合、有的不可离合的问题;可离合的主谓式双字条目注音由分写改为连写,中间加“∥”,解决了词类标注和双斜线“∥”的关系问题。该文为研究者深入了解词典的编撰理念提供重要参考,也为读者更好地使用词典提供了方便。

  5. 与释义相关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理论方面,崔希亮的《汉语学习词典的元语言问题》(《汉语学习》第6期)对汉语学习词典元语言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存在意识不强、词汇提取困难等多方面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该领域元语言研究在释义用词、句法、文化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刘宇红、王怿旦的《释义元语言研究的三个阶段》(《外语学刊》第1期)将释义元语言研究分为从通用词汇到通用学术词汇,再到专门学术词汇三个阶段,并以语言学学科为例,分析了英语和汉语语言学专门领域释义元语言发展的操作方法、发展规律及应用前景。上述研究梳理了释义元语言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向上的参考。

  应用方面,何洋洋的《基于疼痛描述词释义的疼痛描述语言改进:问题、路径与方案》(《辞书研究》第3期)将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用于跨文化语境诊疗中患者描述疼痛的词语释义上,利用元语言释义时词汇和语法简单、在语言中普通存在的优势,帮助患者展现了疼痛感受的细节,为进一步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充分展示了语言学研究成果如何服务于社会。

  (二)专项研究

  在专项研究上,2022年的成果涉及面较广,包括收词、词形字形、注音、排序、商标使用等多个方面。

  1. 收词

  周荐的《专名的性质和语文词典专名词条收立的问题——从〈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对专名条目的处理谈起》(《辞书研究》第3期)一文首先梳理了“专名”“专有名词”“名词”“术语”几个术语之间的意义纠葛,并以《国语辞典》《现代汉语词典》的专名收录情况为例,分析了专名词条弃取态度与词典编者对专名性质的认识有关,指出词典采取的不同态度是历时时期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不同造成的,强调专名词条的收立要重视历史背景,认真对待、审慎处理。同类成果还有苏颖的《历时变异与现代规范:试论现代汉语词典对“×地”的处理问题》(《辞书研究》第2期)。

  2. 词形字形

  李志江的《表外字能不能写成繁体字?》(《编辑学报》第1期)针对许多编辑在文稿编辑加工中经常遇到的“表外字能不能写成繁体字”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一书的解释,汉字简化要审慎对待,因此一般不再扩大表外字的偏旁类推范围。相关研究成果还有庄卉洁、王雪涛的《〈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字际关系补充18则》(《辞书研究》第3期),韩小荆的《从“徽纆”到“徽纏”》(《辞书研究》第2期),何茂活的《〈汉语大词典〉异形词条目增补酌议》(《辞书研究》第1期)等。

  3. 注音

  姜岚等的《〈辞海〉(第七版)词条注音拼写实践研究》(《辞书研究》第2期)对《辞海》(第七版)注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研究,将其注音方法总结为参照文献注音、根据释义注音、根据现实情况注音以及特殊词条具体分析四条,注音规则主要遵循理据性、一致性和实用性原则。该文主张应研究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注音方法和注音原则,以完善正词法规则,方便大众识读和注音拼写。相关研究还有王梓赫、刘善涛的《民国时期汉语注音方案在语文辞书编纂中的探索与实践》(《辞书研究》第5期),吕永进的《“觉”字“睡醒”义的读音》(《辞书研究》第3期)等。

  4. 条目排序

  陈玉庆的《〈现代汉语词典〉的条目排序问题》(《辞书研究》第6期)对《现代汉语词典》音序排列的总原则下不同版本的具体排序规则进行了梳理,并重点分析了轻声和儿化条目处理上的问题,为词典修订提供参考。

  5. 成语

  付建荣的《唐宋禅籍俗成语研究(上下编)》(商务印书馆 2021年)分上下两编对唐宋禅籍中1759条俗成语展开研究:“上编”主要对俗成语的鉴定、面貌、演变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构建“汉语语汇史”的设想,主张用“语义二分法”构建语汇系统;“下编”为上述俗成语进行注释,并简要说明其来源和价值。该书丰富了近代汉语的词汇研究以及汉语语汇史研究,对相关辞书的编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 文化词

  胡文飞、张俊的《汉英词典的文化词研究综述(2001—2020):回顾与前瞻》(《外国语文》第1期)通过文献分析和归纳,系统描述了近20年来汉英词典文化词研究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释义结构研究从单一离散走向多维系统,标注体系研究从编者主体走向用户需求主体,例证结构分析从言语转换走向文化映射。此外,该文还建议未来的汉英词典要强化交际功能,凸显语料库的驱动作用。

  7. 字母词

  原新梅、许杨的《〈现代汉语词典〉第1~7版收录字母词的比较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 统计了《现代汉语词典》从1978年的第一版到2016年的第七版收录的字母词,对不同版本字母词的语义类别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该词典在词语的筛选收录、条目体系的调整、语源扩注的缺失或冗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词典的修订有一定的启发。

  8. 商标使用

  车云峰《知识产权法视阈下辞书中商标使用问题刍议》(《科技与出版》第3期)从知识产权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出发,深入分析了辞书编校中商标使用存在的用字错误和违法或不规范问题,并在介绍了域外辞书中商标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指出,辞书编校人员在商标使用上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遵循合法性原则、“名从主人”原则,明确提示商标地位,慎收、少收。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