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修辞学研究综述(四)

作者:祝克懿 等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10-09
字号:

 

  (二)应用研究

  1、修辞教育

  修辞教育的专题研究在我国是相当薄弱的,这大概与修辞学的学科定位有密切的联系。从修辞应用角度来考察修辞教育,大体上应该包括对修辞学科社会属性的理论探讨,修辞学科知识体系在中外修辞教学与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和学科能力发展、人才培养诸方面的内容。

  邓志勇《修辞学教育:关于中西修辞互鉴的思考》(《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2期)一文很有针对性。文章对“修辞学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并从修辞教育的属性、学科地位、跨学科性、能力培养等方面展开研讨。通过评述修辞在西方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修辞学教育对批判性思维、修辞敏感性和洞察力的培养十分有益,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对外传播能力的培养十分契合,必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该文提出的中西修辞互鉴理念,对我国文科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池昌海《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4月)是一部高校现代汉语教材,2021年第四版延续了2003年初版的结构框架,分上下编两个部分,下编为“修辞”,共六章。值得提及的是,该书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近20年兴起的“网络语体”类型,体现了中国修辞学科积极适应21世纪新传媒语境的价值追求。孟建安的《汉语修辞教学设计与策划》(中山大学出版社,12月)是与其主编的《实用语体修辞训练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配套的修辞教学用书,主要关注汉语修辞教学法,提供教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及相应的实现路径,是推动修辞教学效果优化的教学用书。

  修辞教育的应用研究还体现在汉语国际教育和外语学习者的修辞能力培养方面。李克《英语学习者的写作修辞能力构成与调查研究》(《外语界》第3期)基于构拟的英语写作修辞能力框架,运用语料库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修辞能力,验证了英语写作修辞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写作修辞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修辞发明、布局谋篇、文体与发表。英语学习者的写作修辞能力整体不强,在逻辑诉诸的有效性、叙述、立论、驳论、修辞手段等参数上表现相对较差。”该研究突破了以往修辞能力研究以理论思辨和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范式,推动了修辞能力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发展。

  2、新闻传播

  修辞学与传播学的关系自传播学诞生以来便密不可分,修辞学是传播学最古老的学术传统。2021年传播学领域学者因应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形势,在西方修辞学视角下探索我国对外传播的策略和模型,推动了传播修辞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涂家金《我国新闻发布类国防话语诉诸道理修辞策略运用与修辞认同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第2期)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分析我国国防部新闻发布会话语诉诸道理修辞策略的运用特征,“阐明国防机构修辞者如何针对不同话题和论辩修辞主体运用适切修辞策略,通过‘肯定我方、团结友方、否定反方’的三元修辞说服模式并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实现同情认同和对立认同的修辞目标”。文章立意高,理论前沿,收集的语料丰富,分析方法科学,值得肯定的还在于细化了诉诸道理策略,对人格诉诸和情感诉诸策略的深化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张辉、纪晓丽《新冠疫情新闻叙事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当代修辞学》第4期)通过比较中美新闻叙事的心理空间内嵌、整合的具体方法,对新闻叙事话语进行批评认知分析。该文认为在新闻叙事中,记者采用不同的语言手段,实现心理空间的内嵌和整合,在保持新闻叙事戏剧性和真实性的平衡下,可达到真实有效报道的目的。强月新、梁湘毅《短视频新闻评论话语方式的四种转向——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个案分析》(《现代传播》第4期)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研究对象,应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探讨了短视频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认为与传统新闻评论作品相比,短视频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呈现出四种转向:话语语境场景化、话语基调情绪化、话语修辞形象化和话语风格流行化。王淳、张玉川《环境新闻的话语修辞: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为基准点的三角对比》(《新闻大学》第8期)以《人民日报》与澎湃新闻的环境报道为研究对象,利用Ibarra和Kitsuse提出的四个话语修辞维度归纳了两家媒体关于环境议题的五种“诠释包裹”,认为《人民日报》与现实环境状况重合率较高,即“事实再现”,澎湃新闻覆盖面低,侧重于热点的追踪报道,即“热点追逐”。王南杰《符号学视角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海报的图像修辞表意——战“疫”新闻图像研究之二》(《新闻爱好者》第7期)分析和研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战“疫”新闻海报,以新闻海报图像记录中的“象似符号”、图像评述中的“指示符号”以及图像象征中的“规约符号”作为符号动因,分析其借代、借喻和隐喻的修辞轨迹,阐释新闻海报从细节表征到主题概念的图像表意。

  3、法律修辞

  王振华、李佳音《高危话语与极端活动:基于评价性语言的心理实现性讨论》(《当代修辞学》第2期)结合心理学对情感的研究,依据评价理论的心理现实性,分析高危话语并提出言语行为-情感-身体行为互动模型,阐释语言传达的情感态度并由此预测可能发生的身体行为。该文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危话语的评价特征,并提供了预警极端活动的措施。刘承宇、汤洪波《白话法言法语:解包庭审话语中的名物化语言》(《当代修辞学》第2期)认为庭审话语不应仅具有法律语言的专业性,同时也应成为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大众化”语言,因此庭审过程中专业人士有必要采取解释、重述、白话等话语策略,使“法言法语”成为通俗化的语言,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崔玉珍《法庭自我识解与身份构建研究》(《当代修辞学》第2期)认为庭审主体法庭的自我身份构建体现明显的主体差异,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权势压制下庭审主体选择不同话语策略的结果,包括身份调整策略、隐性对抗策略和对话扩张策略。杨翕然《普法叙事体中的视觉时间表达》(《当代修辞学》第2期)研究了多模态的普法材料中视觉叙述的时间表达,评估多模态普法宣传材料对叙事的视觉建构,认为普法材料中视觉叙事较少运用分镜内的时间视觉表达,较为简单的视觉叙事结构体现了其辅助消极修辞的功能。

  逻辑推理和论证模型是修辞论辩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西方古典修辞学中的争议点理论、亚里士多德的省略三段论、佩雷尔曼的论辩理论和图尔敏的论证理论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法律诉讼中。将西方修辞逻辑-论辩理论和争议点理论应用于法庭证据推理及开题程序是2021年法律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杜文静《法律证据推理的人工智能建模路径》(《山东社会科学》第5期)探讨了法律证据推理建模的两种路径:一是逻辑论证路径;二是修辞故事路径。文章认为“前者本质上是逻辑取向的,追求的是从证据到事实之间的论辩合理性;后者本质上是修辞取向的,追求的是证据推理对目标听众的修辞实效性。两种路径各有优劣,只有在论辩理性和叙事理性基础上将两种既有路径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论证故事路径,才能实现两种理性以及论辩合理性与修辞实效性之间的平衡,维系司法的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该研究提出的将逻辑论证路径和修辞叙事路径相结合的理念以及在此理念之上构建的法律证据推理的人工智能模型是对法律修辞学修辞论证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吕玉赞《法律修辞开题程序之探究》(《法律科学》第6期)探讨了“建构一套从问题性思维向体系性思维不断展开的法律修辞开题程序”,对“修辞开题”进行了重新界定,将其定义为“论证者依靠一定的修辞法则分析修辞情景和修辞任务,确定案件争点,然后围绕案件争点进行构思和立意,从而寻找、发现论题并选择和组织论题的一种修辞程序”,强调了争议点在修辞开题中的重要性,推动了法律修辞学的研究进展。潘庆云《法律书面语体超语言视觉手段刍议》(《语言与法律研究》第2期)依据《修辞学发凡》有关“辞的形貌”理论,以法律书面语体视觉手段为研究对象,认为在法律文书篇章的视觉处理上应考虑突出主体内容,确保其准确性,还要使整个文书庄重、朴实。

  4、广告修辞

  黄立鹤等《基于多模态修辞结构理论的老年产品广告修辞策略分析:形象构建与心理诉求》(《当代修辞学》第6期)从广告修辞学视角,基于语篇内在修辞关系及语篇结构,考察广告语篇呈现的老年身份构建规律,揭示老年产品广告修辞中“情感诱发—理解加深—产品购买—身份建构”的修辞路径。研究发现,老年健康消费品广告语篇结构侧重于简要突出产品、真实描绘生活,突出作用列举与阐述、正向评价、意愿性结果、身份识别、动机、重述等代表性关系结构,在磋商和语境化中贴近老年群体心理目标,以完成积极老龄身份的构建,体现老年人话语地位,激发老年群体自我表达与社会认同感,进行产品购买劝说,从而实现广告修辞的目的。陈睿姣、杨晶《平面广告图像中的视觉修辞运用探析》(《传媒论坛》第8期)运用视觉修辞理论对广告图像的设计与认同进行了有效性的分析。

 

四、结 语

  概言之,2021年的研究成果既有对修辞传统领域的守正研究,又有对跨学科修辞创新理论方法的探索;既有对修辞理论体系本体的全方位多视角考察,又有根据建设新学科的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语言生活的应用研究实践,整体呈现的风貌为:重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修辞学的前沿理论,重视语言学科内部各分支学科间的对话,重视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方法的借鉴,重视在语言认知、心理以及哲学等纵深层面对理论和现象进行探究,可以说,研究成果无论从理论深度还是研究对象的广度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极大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本篇完

 

本篇作者:祝克懿 储丹丹 王静 

 

相关链接:  

 

购书二维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