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汉语的形式语言学研究成果
形式语言学在汉语中的发展分成两个部分:形式语法即生成语法,和形式语义学。与功能-认知取向的研究中国化程度较高不同,形式学派的研究始终与国际上以美国形式派为代表的语言学理论保持着较密切的跟随,由于研究方法和范式的固化,形式学派的研究者和关注点也相对固定和集中。近些年这一学派在汉语学界发生的些微变化是,形式语法的某些学者也在探索更加符合“汉语”语感的中和与综合的研究模式,而形式语义学随着留学归国学者的增多,在汉语中的发展比形式语法有更多新鲜血液的加注。
(一)形式语法研究成果
形式语法最经典的关注依然是句法结构的生成方案。这些结构包括双宾、补语结构、重叠式、反身式、状语从句、作格等。双宾结构如汪昌松的《从方式状语看汉英双宾结构的构造》(《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基于分布式形态学理论,对比了汉英双宾结构生成的不同。述补相关结构,如熊仲儒的《“V-起来AP”的结构分析》(《汉语学习》第2期),从生成角度分析了“V-起来AP”结构的生成;刘丽媛的《能性式“VO不C”的结构来源:重新分析》(《语言科学》第3期)采用生成语法理论的“重新分析致变论”,发现“VO不C”(推之不动)是由述补型连动式重新分析。重叠式的讨论在这一年度也比较集中。隋娜和胡建华的《汉语动词ABAB与AABB式重叠的句法》(《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讨论了汉语动词ABAB重叠式和AABB式生成的差异。邓盾的《论现代汉语的AABB片段为复合词而非重叠式》(《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则论证了汉语的AABB片段是将两个重叠式组合而生成的复合词。反身照应式的讨论有:吕骏、洪炜和闫亚宁的《汉语反身代词加工中的局域效应和近因效应》(《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以实验手段比较了反身代词“自己”和“他自己”的加工模式的差异。安丰存的《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照应关系的建立机制及语段推导》(《当代语言学》第1期)以分布形态学为理论框架,基于语段推导的方法,探讨了照应关系的建立及照应机制等问题。张庆文和刘惟的《英汉时间状语结构的句法分析:基于介词短语制图理论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比较了英语时间状语从句和汉语的“在……的时候”和“当……的时候”两类结构的句法差异。罗天华主编的《作格与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2月)收录了语言学界围绕作格现象,尤其是汉语和作格的关系展开的丰富研究。
有些学者在分析汉语事实的过程中,虽然基于生成语法,但不囿于这一理论,展现出试图更加契合汉语特点的综合研究手段。石定栩的《“确实、真的、实在”的多维度辨析——语义、句法、语篇和汉语语法分析》(《中国语文》第5期)用句法-语义-语篇多维度语法分析方法,辨析了一组近义词“确实、真的、实在”。罗琼鹏的《普遍功能脊柱与汉语句子的自足性》(《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借鉴普遍功能脊柱假设的研究思路,将形式与功能成分相结合,对汉语完句现象进行了考察。其他一些生成语法的研究涉及“进行”“起来”和“要、必须、应该”等必要情态词。
生成语法加诸韵律、语音手段的相关研究在2022年度相对集中。杨洋和蔡维天的《谈配对与配重——汉语光杆条件句韵律-句法的实验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录音实验和感知实验证实,韵律是限制和区分光杆条件句不同配对模式和句类的重要手段。张慧丽和潘海华的《从“很”的分布与功能再看汉语句法的完句条件》(《语言科学》第3期)通过“很”的音系短语,认为汉语完句条件受到基于焦点的语音制约。类似的研究还有张培翠和庄会彬的《韵律句法视角下的与格转换问题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二)形式语义研究成果
汉语量化问题和焦点问题是形式语义学领域最经典、最核心的关注点。2022年度也不例外。冯予力的《汉英对比视角下全量表达的“非全量”用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通过量化域形式语义分析,指出汉英全量表达的非全量用法是量化域匹配失当早层的错觉。李贞亮、潘海华的《双“每”句中的受约变量及其优势解读》(《外国语》第2期)从生成语法和形式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汉语双“每”句中受约变量出现的句法条件和语义表达情况,并对影响其优势解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詹芳琼和潘海华的《再议宽、窄焦点》(《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比较了“V的O”和“VO的”在焦点表现上和来源上的不同。
以形式语义范式研究汉语问题的还有张小倩的《汉语完结情状的未终意义》(《当代语言学》第2期),针对汉语中完结情状未终结解读的来源问题,提出体压制假说,进而对三种完结情状未终结解读的派生过程作了形式化刻画。李昊泽和石定栩的《原位疑问代词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一种新的逻辑形式移位分析》(《现代外语》第6期)从句法—语义界面探讨原位疑问代词的宽域解读,提出的新的逻辑形式移位分析,引进了语义层面的选项计算。
还有一些学者对国外新兴形式语义理论进行了引介和理论上的探讨,尝试用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处理上。彭家法的《询问语义学及汉语疑问相关现象研究的若干思考》(《当代语言学》第4期)认为询问语义学值得予以关注,它对传统真值条件语义学的变革可以更好地处理汉英差异和共性,尤其在解释汉语特殊事实方面能够作出更多贡献。罗琼鹏的《程度语义学与汉语语法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0月)从程度概念的视角,对一些词类和结构的语义问题提出了精确、形式化的思路和方法。
五、语法学界集中关注的几个问题
2022年度语法学界还有几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尽管不同学派各有各的研究范式和关注点,但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所关注的问题做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一)关于否定问题的研究
否定问题的相关研究涉及到形式、语义、语用、语义演变、语言类型等多个方面。
李明的《评判动词和羡余否定》(《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认为“责怪”等评判动词可以带羡余否定组合“不该”,是因为评判动词并不是预设其后小句补足语所表述的命题p为真,而是预设大主语认定p为真,认定并不等于相信。对于大主语的评判,说话人可以默认、不表态或表态反对,这三种情况分别对应叙实、非叙实、反叙实用法。郭光的《从“否定—存在循环”视角看“不”和“没”的中和》(《中国语文》第3期)认为以“没”为代表的存在否定词比以“不”为代表的基础否定词句法位置高、主观性强,是更强的否定,“不”“没”的中和源于“没”功能扩大后对“未、不曾”等否定词的替换。陈禹的《隐性否定“才怪”的反意外功能和语用化路径——兼议反问与反事实在隐性否定上的语用分化》(《汉语学报》第4期)指出“才怪”最直接的语用功能是否定,反意外是“才怪”借助反事实推理的语用后果。
互动视角的否定研究有:马国彦的《与副词“就”有关的两种引述性否定》(《中国语文》第2期)认为“什么就X”和“什么呀就X”两种构式,前者以突显反诘为主,侧重人际互动;后者以突显感叹为主,侧重言者评价。李先银和张文贤的《汉语自然口语对话中的否定叠连》(《中国语文》第3期)发现用于回应的否定叠连一般位于回应话轮首位置,“不”的叠连倾向于否定行为层,“没有”的叠连倾向于否定命题层,当话语包含命题时二者呈现出较强的中和倾向。李宇凤的《交际互动中“没有”的否定功能扩张——基于交互主观目的的语用错位的客观否定》(《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发现“没有”的互动功能扩张,是说话人在对话中利用“没有”和“不”的语法分工,以表面客观的否定方式实现礼貌否定意图。她的《“所谓”的言实对立与评价否定》(《汉语学习》第6期)指出从“所谓”基于言实对立的评价否定,交际价值是凸显个人观点和主观情感,增强冲突性。
涉及到语言演变的否定研究有以下几项。杨刚和匡鹏飞《从引述到否认:“所谓”的表义条件、历时演变和立场表达》(《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分析了“所谓”的演变过程。殷树林和杨帅的《禁止副词“别”的来源新论》(《语文研究》第3期)指出“别”的演变路径是,先由动词语法化为否定副词,又从否定副词进一步演变为禁止副词。
类型学视角的研究有:童芳华、Shadreck Kondala和益西邓珠的《否定算子互补类型研究》(《当代语言学》第4期)通过对90种语言的否定情态进行对比、分析和考察,归纳出八种否定算子的互补类型。刘丹青的《汉语论元否定句的类型归属及其库藏背景》(《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认为汉语论元否定句有六种构式。
还有从形式语义学视角研究否定问题的成果,如罗琼鹏的《量级修饰语的语用维度》(《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指出,“真”在极性问句中传递否定偏向性。
(二)复合词问题
复合词也是2022年度各学派比较集中关注的问题。
功能-认知取向的研究有如下几项:宋作艳的《基于构式理论与物性结构的动名定中复合词研究——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从构式理论和物性结构出发,认为定中复合词构式的功能是命名与分类,语义关系是“物性+事物”,构式决定了定语不表动作而表物性。她的《构式词法的特点及其对汉语词法研究的启示——以菜名的命名模式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基于构式词法对1000多个菜名做了全面分析,发现表分类的向心构式最能产。张舒的《“N1 V+N2”定中式复合词的语义结构与成分的隐现规则》(《汉语学报》第2期)发现“手捧花”类“N1V+N2”定中式复合词中,N1V可表N2的功用角色、施成角色、形式角色,其语法功能向属性词游移。文章还分析了其中N1和V的隐含规则,以及完整呈现的原因。宋培杰的《属性领属偏正式名名复合词探析》(《语言研究》第4期)指出“肤色”“车技”类属性领属偏正式复合词中,属性主体的确定对该类复合词的意义理解起关键作用。文章用构式强迫理论分析了该类复合词的意义解读机制。李丽云的《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月)揭示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性语义特征。
复合词的生成问题也是形式语法一直关注的经典问题。杨大然和程工的《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汉语 [XN] 型名词结构的性质再探》(《当代语言学》第1期)跳出 [XN] 型偏正名词结构词和词组的争论,根据分布式形态学理论中以语段为单位的构词思想为三类 [XN] 型名词结构提出不同的句法构造。蒋梦晗和黄居仁的《汉语动宾复合词的及物性及其用法差异——基于语料库驱动方法的对比研究》(《中国语文》第1期)发现复合词带宾语的能力其实是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涉及词汇选择和偏好,仍然符合模块假设和名词合并理论。所谓“汉语动宾不接宾语”是语言演变过程中暂时的倾向,不是语法理论需要解释的共性。
复合词的韵律语义互动和语法化问题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孟凯的《从特殊对应看复合词法中韵律与语义的互动关系》(《汉语学习》第2期)认为结构关系基本相同、中心成分相同、定语成分部分重合的2+1动名定中式复合词与1+1复合词语(如“提货单—提单—货单”)在构词或语义上形成特殊的非均衡对应,有同义对应,也有异义对应,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仝国斌的《汉语V定N中构式的形成与语法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月)将动词直接作定语构成的具有称代功能的复合词和粘合式结构统称VN构式,构式意味事物动态属性类指,包括分类类指和归类类指,指出其形成是结构形变滞后、语义先行和语用驱动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复句问题
随着对汉语句法语用属性认识的深化,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的目光转向汉语复句乃至更大语篇。
形式语义学取向的研究,如黄师哲的《“每A都B”及汉语复句的二元双标化》(《中国语文》第1期)将“每A都B”和汉语复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论证二者都是二元双标(全称量化的两个论元A和B各有一个标志),是主题 — 述题句。
认知-功能取向的研究有以下几项。史有为的《从指称-陈述与典型性看单复句及其接口》(《语言科学》第4期)认为汉语单句的话题是指称性的,复句以分句为话题,但是陈述性的,这是单复句的基本区别,也是两种不同的典型性;虽然存在一些既可理解为单句也可理解为复句的句子(单复句的接口),但不能否认单句和复句的典型性区别。李晋霞的《汉语时间复句的范畴地位》(《语言研究》第1期)指出汉语中时间标志语法化程度低,造成时间复句形式特征不明显,从而使时间复句成为复句体系中的非典型成员,并指出汉语时间复句非典型性的根源是汉语的“强分析性”。
还有学者从汉英语言翻译和比较的角度来看待汉语复句的特点。冯文贺和李青青的《汉语复句的成分共享与英译断句》(《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提出了汉语复句“成分共享”概念及其与英译断句的关系假设,统计表明:汉语复句内小句间有成分共享时,其英译倾向于不断句;反之则倾向于断句。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刘探宙 王倩倩 王婷婷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