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3: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综述(五)

作者:刘探宙 等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4-11-12
字号:

 

六、涉句法语义的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

  2022年度,汉语句法语义研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交叉研究更加广泛,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和方向,如机器翻译、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生态语言学等。宋柔的《小句复合体的语法结构》(商务印书馆,8月)提出小句复合体概念,即小句之上的语法层面,基于汉语和英语的小句复合体语料库建设,提出话头话身关系和成分共享机制的概念,通过对比汉英小句复合体语法结构的异同,设计了一种英汉机器翻译模型。王彭、李培、张珊珊和杨亦鸣的《汉语空缺动词语义加工的ERPs证据——兼谈汉语动词空缺句》(《外国语》第1期)从实证角度对汉语动词空缺句的加工问题展开研究,运用神经电生理学技术,考察对比了先行动词不一致的两类汉语动词空缺句的加工机制,探讨了汉语动词空缺句空缺位置的加工特点以及空缺句的性质。王路明和徐田燃的《母语形态重要吗?——汉语者和德语者学习人工语言格标记规则的行为和ERP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比较汉语者和德语者内隐式学习同一门人工语言格标记规则的过程,考察跨语言相似性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神经机制的变化。结果显示德语组在初次学习中呈现更高的正确率,但经过第二次学习这种优势不再明显,两组被试表现出不同的ERP变化模式。娜仁图雅的《“可”字句的情感语义表达及识别研究》(《语言研究》第3期)分析了“可”字句的八种情感表达功能,总结出“可”具有赋予、增强、减弱三种情感调控模式,进一步提取“可”在情感表达上的规律,总结情感语义识别的范围和方法。李晶洁、胡奕阳和陶然的《基于情感倾向分析的语义韵强度算法探析》(《外国语》第5期)在扩展意义单位的理论框架下,将基于词典的情感分析技术应用于语义韵研究,以交叉研究的视角探讨了语义韵强度更精细测量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骆传伟和肖娇的《汉语主语类型对汉英视译难度影响的眼动研究》(《外国语》第6期)通过眼动实验表明,汉语名词性主语的类型影响汉英视译的难度,这是由不同类型主语在汉英转换中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造成的。陈鹏的《汉语组合范畴语法研究——基于交叉学科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月)一方面从语言与逻辑的互动视角,研究组合范畴语法如何形式化描述汉语的语法,并将汉语的分析转化为逻辑的演绎;另一方面从逻辑与计算的互动视角,介绍如何从宾州中文树库算法转换为组合范畴语法树库(CCG bank),揭示典型汉语中规则应用、规则例和词例的具体情况。姚从军的《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组合范畴语法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7月)同样使用组合范畴语法研究汉语,对汉语的话题句、连动句、代词和空代词照应现象等具体问题做出处理,并构造针对汉语的混合范畴类型逻辑系统处理汉语话题句和重块头NP移位现象,介绍从清华中文树库到中文CCG库的转换算法,分析其有效性和可靠性。邢富坤的《面向语言工程的现代汉语词类体系与词性标注研究》(科学出版社,3月)面向语言工程,以英汉语对比为基础,揭示汉语词类体系与词性标注的主要特点,并在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多观察和多状态搭接的COV模型,在词性标注任务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张慧和盖飞虹的《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中美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现代外语》第5期)对比分析关于中美气候变化的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分布特征,以及所折射出的生态取向和生态理念。

  句法语义研究与社会学、哲学等领域中关注语言使用中人际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发展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人际语用学。2022年度的研究中,身份构建和冲突管理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课题。朱武汉《请求电子邮件中身份建构的人际语用研究》(《现代外语》第4期)考察了身份构建中的无标记关系管理策略和有标记身份话步资源,并指出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机制遵循交互原则、站位原则、指示原则和人情原则等原则。赵海燕和王振华的《律师身份的多模态符际建构》(《现代外语》第5期)指出律师运用语言和手势副语言在庭审中可以建构三种身份,即诉讼态度的表达者、诉讼立场的维护者和诉讼观点的强化者。王美琪和何春燕的《人际语用学视角下冲突会话中的关系元话语研究》(《外国语》第3期)将人际语用学下的关系管理新模式引入关系元话语研究,探究了冲突会话中关系元话语的表征形式、语用动因和语用效果,弥补了传统元话语研究在理论框架上的不足。徐学平和李依的《冲突话语管理中语用身份的话语建构与磋商》(《现代外语》第5期)基于语用身份论和顺应论,分析高校和学生家庭在冲突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磋商及语境限制因素。袁周敏、柳良子和蒋超的《政务道歉的程式性与仪式性特征》(《现代外语》第6期)发现政务道歉主要采用4类以言行事指示手段表达歉意,分别为“道歉/致歉”类、“痛心”类、“对不起”类、“请求谅解”类,并倾向于使用强度副词“深”与“诚恳”类词汇对道歉语进行修饰,以增强道歉语力。雷容的《人际语用学视域下网络话语研究的新趋势》(《现代外语》第5期)梳理了人际语用学视域下的网络话语研究的议题,包括身份构建、人际不礼貌、人际情感等,以及所呈现的社会性和融合性新趋势。

  辞书编纂和汉语教学一直是句法语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应用领域。谭景春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满+名”等条目的修订——兼谈词典收词、释义的系统性》(《语文研究》第3期)发现“满+名”双音词分属两种不同的构词系统,“满腹、满面”等是文言用法,属述宾式动词,可释为“充满/布满+名”;“满口、满门”等是自由组合但有转义,属定中式名词,可释为“全/整个+名”;还有兼属两类的,如“满堂”。文章强调了词典收词、释义应重视并体现这两种系统的不同。崔希亮的《汉语学习词典的元语言问题》(《汉语学习》第6期)针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即针对非母语学习者的学习词典)研究的现状,提出元语言研究应注意的6个问题,如汉语学习词典的元语言词汇应该有哪些,元语言词汇如何提取等等。张文贤的《互动语言学视角下汉语二语教学行为大纲的构建》(《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结合互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已有大纲,构建了汉语二语教学的行为大纲,从互动出发,从行为看语言形式,以行为带语言点,细化了口语教大纲。

 

七、回顾、反思、理论检讨

  2022年,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和语言学学科迈入第二个百年,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在回顾、总结和反思中积蓄起力量,以更蓬勃的精神投入到汉语特色语法理论的探索中。

  陆俭明的《关于汉语词类问题的两次大讨论》(《语文研究》第4期)回顾梳理了汉语语法学史上两次词类大讨论的进程和观点,指出两次讨论对汉语词类问题乃至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都具有助推作用,并认为汉语词类问题仍未解决,需继续思考。邵敬敏的《汉语疑问范畴研究的再思考》(《汉语学习》第3期)认为疑问范畴包括“疑惑”与“询问”两个次范畴,广义上还应该包括“回答”这个次范畴,指出疑问的本质应包括区分问答双方的“求知/选择”和“解惑/表态”两方面,并讨论了疑问语气词的互补对立关系、方言的疑问语气系统等问题。戴庆厦的《汉藏语类型比较方法论》(《汉语学报》第1期)论述语言类型学方法是汉藏语研究的有效方法,在进行类型比较的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三个方法论问题,一是区分亲属语言和非亲属语言,二要重视发掘分析型语言强弱不同的类型特点,三要重视词源比较的作用。周韧的《组合式结构与黏合式结构补议》(《中国语文》第4期)以体词性偏正结构作为考察出发点,提出了区分组合式和黏合式的三条标准,并据此对现代汉语的六大句法结构做出一以贯之的区分,对朱德熙(1982)的组合式结构和黏合式结构这对经典概念形成补充。熊仲儒的《词类研究中的困境及化解方式》(《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指出汉语词类研究的困境在于“词有定类”与“扩展规约”之间的冲突;并提出“零形式”的引入和将特定位置的词确定为短语是跳脱这一困境的最优解。马宝鹏、庄会彬的《二十年来韵律-句法接口研究的回顾与启示》(《外国语》第1期)梳理了近二十年来韵律-句法接口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概括出两种研究趋势,认为从句法到韵律的单向界面观仍是该领域的主流研究趋势,而韵律影响句法的双向互动观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李亚非的《普遍语法与象似性的界面:理论概述》(《现代外语》第3期)提出一个普遍语法与象似性互相作用的界面理论,其核心包括两条普遍原则,功能性象似补足假说和结构投射均一性法则;其基本架构是,普遍语法中至少存在两个功能性空缺,而象似性的作用是通过百分之百可预测的方式填补这些空缺来辅助普遍语法完成造句任务。文章通过连动式、并列式、语义和外论元等语法现象展示这一理论的解释力。施春宏和陈艺骞的《跨层序列词法化的结构原理及词汇化表现》(《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借鉴生成语法关于句法结构关系的认识,重新定位了跨层序列的内涵及其词法化、词汇化的性质,并从结构化原则及其结构规则系统角度刻画了跨层序列词法化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跨层词及其结构类型构造出一个新的分类系统。王品的《系统功能类型学视阈下的语法描写范式——以语气系统为例》(《外国语》第5期)以语气系统为例,介绍了系统功能类型学视阈下的语法描写的五个主要范式,体现了其对系统功能语法经典模式的继承,反映出系统功能类型学的新进展。吴亚欣的《汉语语气词的会话分析研究路径》(《外国语》第6期)受国外运用会话分析研究小品词的启发,提出汉语语气词的会话分析研究路径,包括7个具体步骤,并对此做出详细解释,为系统梳理语气词的互动功能提供研究框架,并为研究汉语语言结构及其互动功能间的关系提供新的方法论视角。施春宏和蔡淑美的《构式语法研究的理论问题论析》(《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梳理构式语法研究中的重要争议性话题,并基于构式语法的知识观拓展对构式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最后以此为定断的基点对相关争议作出逻辑一致性的辨析,加深了对于构式语法理论体系和科学特征的认识。段丹和田臻的《构式语法研究的创新发展与趋势(2001-2020)》(《现代外语》第5期)通过建模等技术手段,发现20年来构式研究在创新性、交际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纵深发展,其应用领域正从语言习得和教学扩展到自然语言处理和构式库的开发,其研究范围正从语言内部扩展到交际和社会中的语言。杨诚、江桂英和唐婧的《多模态构式语法:前沿与展望》(《现代外语》第6期)发现多模态构式存在“强式”和“弱式”两类定义;涉及三个研究焦点,即多模态构式的特征、形式-意义表征以及认知机制;呈现出三种研究趋势,即从在线认知思维寻找突破口,注重多模态语料库与实验方法创新,并由多模态构式个例向家族拓展。

  总的来看,2022年句法语义学科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这样一些大致的趋势:形式导向的研究承续了其以往的关注重点和研究范式,越来越多的学者回归汉语特点本身,尤其注重对功能性成分的研究,注重用形式手段处理句子的语义解读,在引介国外新兴理论的同时,更多的会考虑汉语适用性的问题,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功能-认知导向的一些分析思路与传统语法研究结合得日益紧密,所关注的语言现象范围逐步扩大,尤其是对一些经典结构的重新思考展现出汉语语法研究的活力与张力。更为重要的是,“汉语大语法”理论体系的构建得到不断充实,对语用和韵律在语法研究中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学者们立足汉语事实、构建汉语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理念,滋养出一批又一批句法语义学科优秀的研究成果,为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和语言文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篇完

 

本文作者:刘探宙 王倩倩 王婷婷 

相关链接: